싱가포르 온라인 베팅“乡音兴村”实践团队:用声音打造乡村文化“新名片”

来源:싱가포르 온라인 베팅发布时间:2022-10-12浏览次数:64

近日,北京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公布了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成果评审结果,我院乡音兴村——非遗音乐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先锋项目团队荣获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二等奖。




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于今年6月正式启动,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和促进共同富裕贡献高校力量。来自北京高校的100支实践团队利用暑期时间,奔赴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9个乡村,以文化兴农、科技支农、卫生惠农、智慧助农等行动,助力乡村发展,投身乡村振兴战略。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

乡音兴村”实践团队

倾听珍贵的民族之声

感受美好的乡村文化

体悟传媒师生发挥专长

服务乡村振兴的满满收获


乡音兴村——非遗音乐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先锋”项目团队由싱가포르 온라인 베팅张谦副教授担任指导老师和领队,由姚萌、王禹力、周铮、曾紫环、姚奕晨、刘晓婵、邓语欣、韩霓、吴楚宜、吴青蔚等多名同学组成。早在“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开始前,团队就已在积极行动。他们充分发挥音乐与录音专长,开展抢救性收录民歌、为侗戏记谱、拍摄音乐影像志、录制农业声音景观、撰写音乐非遗报告等各类实践活动,用数字手段赋能非遗音乐的保护传承,打造乡村文化“新名片”。


团队搜集与录制侗族北部方言区民歌


从北京到贵阳,乘坐高铁要近10个小时,而从贵阳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则需要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驱车4个多小时,进入村寨还必须扛着摄录设备穿山越岭走山坳。这样的行程,过去两年间,“乡音兴村”实践团队不知往返了多少趟。他们先后探访了锦屏县、剑河县和天柱县的10余个大小村寨,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共歌共饮。


抢救性录制民歌 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针对侗族北部方言区山歌歌腔分布零散、缺乏梳理和数字保存的现状,团队师生千方百计寻访当地最优秀的歌手和传承人,录制他们的歌声,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对当地民歌开展抢救性收录、采集和梳理。在此基础上,团队成员进一步完善了侗族北部方言区乡村音乐文化数字档案。此外,团队还与知名音乐企业摩登天空合作,拟出版实体唱片,在对乡村优秀文化资源进行保护传承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更多人听到侗乡与苗寨歌腔的美丽声音。


苗侗民歌手在草莓音乐节上的展演

音乐与歌声是最好的媒介,在团队师生的推荐与介绍下,杨继英、杨火兰、欧阳广勇等苗侗歌手先后来到北京草莓音乐节的“生命颂歌”展位,在席地而坐的演唱与交流中,四十八寨的歌声与文化都得到推广和传播,青年群体在地方与民族音乐中感受着生命的共振与共存,光明网、人民网、中国经济网等多家媒体进行报道。


团队师生在2022年国际流行音乐会议上展映影片并讨论


以国家级非遗项目四十八寨歌节为主题,团队成员拜访当地知名歌师,拍摄了纪录片《为过去而唱,为现在而唱:北侗歌场和山歌对唱的复兴》。作品于今年7月8日在2022年国际流行音乐会议(IASPM XXI 2022)上展映,很好提升了中国当代音乐文化在国际学术环境中的可见度。


守护非遗文化基因 打造乡村文化地标

侗戏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在锦屏县瑶白村,传统侗戏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问题。从寨佬杨安亚老师那里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乡音兴村”实践团队专门组织了帮扶小分队,发挥专业优势,协助当地文化工作者完成了侗戏唱腔的记谱工作,当地乡亲将其收入本地地方志《摆古志》,这将在未来的侗戏传承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团队为濒临失传的侗戏记谱并拍摄纪录片

在瑶白村调研实践期间,团队师生沉浸式感受当地独特的民风民俗,开掘乡村传统文化的“宝库”,立足学科专业优势,对当地非遗“瑶白摆古节”进行声音和影像的全景式记录,音乐影像志《节日声境:2021瑶白摆古节全记录》很好地呈现了古老的“摆古辞”“对歌”场景以及丰饶的节日声音景观。该片曾荣获2020-2021年度影视作品推优活动暨第十一届“学院奖”·声音作品单元三等奖,并入围第二届华语音乐影像志展映复评,影像志及文字作品获声音中国、腾讯网、华音网等多方报道, 让更多人了解到充满艺术魅力的侗寨,也为乡村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锚定“双碳”目标,展现农业生态声音景观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涉及面广泛的系统性工程,旨在宣传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青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行动者。因此,增进青年人对传统农业的认知,也成为“乡音兴村”实践团队的重要目标之一。在싱가포르 온라인 베팅贲小龙老师的技术指导下,团队师生运用VR、沉浸声等融合媒体技术收录了黔东南地区特有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鸭”生态系统,鸭子戏水、鲤鱼吐泡、牛铃水耕、山歌对唱、辛勤耕种……一幅幅画面就此呈现,生动讲述了我国传统农业中的宝贵智慧与可持续性生态价值观。


贲小龙老师运用沉浸声技术进行实地录音

在团队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这些成果先后在“北京草莓音乐节”“第十四届国际青年能源与气候变化峰会”“2022年国际流行音乐会议”进行展示分享,并获得环球网、人民网等媒体报道,观众直观感受到了当地村民运用音乐艺术等传统知识有效应对极端天气,对传统农耕智慧、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也更加深刻透彻。


团队向京郊地区非遗传承人学习


在关注黔东南音乐非遗的同时,项目团队还将关注视角投入到首都乡村文化与经济。团队师生先后探访了门头沟区大台板桥村的京西幡乐、昌平区的漆园村龙鼓、大兴区白庙村音乐会的等多个京郊乡村音乐非遗项目,在此基础上为北京周边农村如何以非遗振兴当地文化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形成各类报告十余万字。在张谦老师的指导下,获得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比赛一等奖、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青振京郊”专项赛道铜奖、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三等奖、“京彩大创”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等佳绩。


团队京郊音乐非遗的成果与荣誉

从黔东南到京郊,“乡音兴村”实践团队师生步履不停、成果不断,他们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调研实践越深入,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认识与情感也更真切。与他们一样,更多的音录师生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人才优势,促进乡村文化的数字转化与传播。